村网通总站 仁爱社区 587380.nync.com 欢迎您!
[摘要]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杜春宇设计团队在浙江省安吉大竹园村为村民设计62栋安置房以及周边景观,“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和参与乡村建设的艺术工作者一起走进乡土。
在中国传统的“乡土”概念伴随着农耕文明绵延千年,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和时代的快速更新,原本聚居的村落生活和熟悉的社会关系日渐疏离。那么留在乡土间的人又有怎样的生活诉求?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杜春宇设计团队在浙江省安吉大竹园村为村民设计62栋安置房以及周边景观,“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和参与乡村建设的艺术工作者一起走进乡土。
安吉大竹园村村民为新年准备汤团
大竹园村地处浙江省安吉灵峰街道南大门,东南邻天荒坪镇,西接上墅乡,北与孝丰镇交界,距县城10公里,放眼望去,整个村子山清水秀、花木扶疏,几乎没有工业污染的痕迹。
大竹园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但经过历代的破坏、改建和自然生长,如今村子中距离当下最远的是一堵清末的墙。除此之外,历史留给大竹园村的只是村落的肌理——建筑形式和街道虽为新旧掺杂,但依旧保留下了浙北民居的部分建筑形制和浙北生活方式。
2009年起,大竹园村开启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当地政府的倡导下,在大竹园村向北延伸之地选了一块新地,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杜春宇设计团队参与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老村依旧留给村民自己规划。2016年大竹园村在浙江省范围内的村庄中脱颖而出,获得住建部:“2016全国农房试点示范”的重要奖项”,迅速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
前不久,“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带读者走进这座由安吉大竹园村龙王溪水系延伸而出的桃花源般的新大竹园村。
雪后的大竹园村
新科技倡导下的旧生活方式
提到乡村建设,不得不面对的是在地居民,对村民喜好和生活习惯的摸索,或多或少决定了该地乡村建设的实施进度。2016年,当交大设计团队来到大竹园村,首先进行的便是村民调研,听村民讲故事,讲他们对房子的诉求。
项目负责人杜春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们问村民希望房子多大、朝南朝北、如今房子的湿度如何?村民几乎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此时我们介入了技术团队,放置一些测量仪器,一段时间后,再去收集素材数据。这样的资料就非常真实可靠。结合村民个体的调研,对设计师而言也是如何同村民交流,如何以真实数据说服村民,当地专家也给我们设计提了很多建言。”
带着引导性和权威性,在近2年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交大建筑设计团队也和大竹园村的村民交上了朋友,大竹园村的余村长是一位颇有见识与格局的女性领导,每一个环节都积极参与并引导村民,而且更可贵的是谦让精神,自己总是做最后那个选房的。尽管设计团队和村民打交道也经过了一个由排斥到亲密的过程,一开始设计师们去给村民上课,村民们根本不听,各种不满意,但讲了几遍以后,村民们慢慢安静下来,开始倾听了,随着设计的深入、交流的加深,以及余村长的牵线,不但设计越来越完善,设计师和村民们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每次设计师们去村里,会被村民热情地约去家里吃饭,刚摘的新鲜蔬菜总会塞一袋。
设计师团队在村民家中和村民一起吃饭
也正是因为朋友式的交流方式,让设计师们发现了村民一种源于“农具房”客厅式的生活方式。生活在中国乡村的老百姓,既保有农耕文化影响下,乡土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的农民作风,也包含对现代生活向往。所以在村民的自建房中,一楼车库并非用来停车,它是闲时的农具房,更大的作用是老百姓的天然会客厅。二楼以上的空间则是带有沙发、空调,需要换拖鞋进入现代客厅。
所以在更多的时候,一楼车库(或农具房)是村民日常的社交空间。当地村民结束了农活,穿着胶鞋直接走进邻居家的空间,喝茶、打牌、吃饭、嗑瓜子、看电视……而位于二楼的真正客厅,其实用得很少,更多是展示一种对奢华生活的向往。
所以在大竹园村的“农房改造试点”中,交大设计团队把“农具房”概念加以延续,依旧为每一栋建筑打造一个不用换鞋、可以搓麻将、可以放农具的“车库客厅”。
依水而建民居
隐藏建筑师情怀,建可借鉴、复制、推广的农房
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王澍主持的富阳文村的规划设计可谓一个标杆,但在具体是实施中,交大建筑设计团队也提出了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建筑成本,富阳文村虽在建筑上好评如潮,但实际上每平米造价大约是4000元,仅是建筑用的夯土,就邀请德国团队制作。因而从经济角度看,富阳文村大范围推广很难。
在安吉大竹园村,交大建筑设计团队使用了“仿真”技术。在建筑外观上,依托旧有浙北民居建筑、融合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在设计过程中,为避免传统瓦片在防水防潮上的问题,实行瓦片的一体化烧制,在细节设计中,用仿木材质融合当地木雕元素制作垂花窗……在价格上,政府每平米补贴将近两千,村民只需承担800元。随着新村的建成使用,当地人的意识也在逐渐转变,原来不是只有模仿西式洋房才是富裕的标志,桃花源一样的中国田园式农居才是村民真正向往的生活方式,周边的村民纷纷要来图纸,在老村自建房摸索建设,这是我们建筑师最愿意看到的,设计成果被村民认可,引导了新的审美及生活方式,并被老百姓自发的借鉴,推广。
正在建筑中的房子,建筑外观依托旧有浙北民居建筑,融合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
一切看似是新的,却又都是旧的,在村里行走,真的会迷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整个村没有一条新开辟的道路,所有道路由原来田埂路演化而来,竹、田、水等传统自然村落的生产要素被保留。田埂两边的62栋安置房围绕着田、竹等生产要素错落布置,根据各户不同的需求量身定制,没有完全一样的两户,呈现出自然生长的状态,并且依照当地以木柴、竹篱笆为围墙的方式,将围墙降低,形成通透的景观;细节上体现了这辈田园农居的特色,甘蔗脊、万字花窗、山墙上海棠通风孔等体现了当地文化。景观上恢复了原有江南水乡的水系肌理、疏通了干涸的暗渠,构建起纵横水系,“家家畔水居,户户闻水声”,串起每户人家洗菜、洗衣和灌溉,从龙王溪引水,借由水泵抬高水位,让农宅与水无限亲近,成为了传统的江南村落最灵动的景观。
景观的设计上,交大设计团队希望呈现的不仅仅是田园效果,而是有一些提升。所以采用园林化的手法,以当地原有植物竹为主,局部加一些桃花、柳树,以丰富植物的品种和色彩。并用从邻村收来的旧青石板,营造出历史的沧桑。在村口移栽了一颗参天老榆树,村民们可以在下面聊天、活动、议事。
以园林化的手法呈现景观
尽管这是一个依托自然村落建起的新“小区”,但走进其中,不但能发现她不是崭新的,是有故事和层次的。而建筑师情怀,则在村民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处实现,设计师采用更加简洁的几何手法,用当地的夯土材料来展现现代的公共空间,让村落有了不同的建筑风格,有一种时间叠加的感觉。
村民活动中心
虽然这是一个政府的重要项目,而业主又是老百姓,方方面面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但通过为期两年的深入研究、修改,各方之间不断的磨合,建筑师们感受到,当把作品做到极致,使其能够真正为村民服务,政府、老百姓的和建筑师之间是没有根本矛盾的,而且会是一个协调和融合的关系。(文/黄松)